作者:Gary E Gilley
小草注:华人教会最初是赵天恩牧师提出三化异象,也就是:中国福音化,教会国度化,文化基督化。试图用福音来改变国家和文化,本质上就是所谓的文化使命。但是,教会是否真的有文化使命吗?本文作者 Gilley 牧师,曾发表了数篇文章在探讨这方面的争议。Gilley 牧师是美国 Southern View Chapel 教会的主任牧师 ,已牧会47年,简介看下图。
此文是作者根据圣经,再次指出,教会只有传福音的大使命,并没有文化使命。教会不是改良社会的机构。当今,华人教会里还在提倡和宣传文化使命的主要人物有:唐崇荣,王志勇,王怡,洪予健,赵晓,张伯笠。基督徒,请好好查看圣经,也听听当今一些正统的和优秀的牧者是怎么说的,别被华人这些所谓的名牧带到错误的路上去。

近年来,福音派人士转向所谓「文化使命」,作为他们社会行动的圣经根据。这个主张就是,耶稣实际上给予教会两个互相连系的呼召:大使命(太28:19-20)—差遣信徒往普天去,使万民作基督的门徒,以及文化使命—教会直接参与这个地上有关的社会议题。没有真正福音派信徒会质疑大使命,但文化使命却不这么清楚。文化使命的圣经根据是从创1:26找出来的: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著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教会保存了神当初给亚当管治全地之权柄的讲法,就是从这段堕落前的经文发展出来。
许多福音派领袖看文化使命如神当初给亚当夏娃那样有效。基督徒有责任去改变文化、改革文化、创造文化及管治被造之物。它被视为与使人作主门徒同等的责任,大使命与文化使命是同等的伙伴,要联手去完成神在地上的使命。
文化使命仍然生效吗?
我不相信文化使命仍然有效,原因有二。
第一,它只在圣经中出现过一次,并且是在人堕落之前给予的。
在创1:28,耶和华吩咐亚当夏娃「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在这段人类历史里,人与被造物是和谐相处的。他们不须与败坏、荊棘、昆虫、恶兽等对抗。他们不惧怕动物,动物也不惧怕人类—他们是和平共处。但堕落之后,人类及动物都被咒诅,人类与这个物质宇宙之间的和谐失去了。神再没有告诉人要治服全地及统治动物世界,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能力这样做。
虽然人类仍是神创造物的首,并有能力控制及驯服大部分动物王国(雅3:7),但因著罪及咒诅的缘故,人再不能管治全地及掌管动物世界。在其余的圣经里,与文化使命最相近的就是神在洪水之后给予挪亚及他家人的命令。在创9:1,一部分原本的使命也给予挪亚及其家人:「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第7节)。然而,神不但没有重申他们要管理及治服全地,反而说:「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同菜蔬一样。」人类再不能与动物和谐共处。动物会惧怕人,人也会以它们作食物。
虽然日后耶和华还有许多其他命令及约给予祂的子民,但在堕落之后祂再没有重申那个文化使命。考查新约圣经中神给予教会的指引,我们找不到任何与祂给予亚当夏娃的有丝毫相似的命令;信徒使命的中心就是要使万民作基督的门徒。
我反对文化使命在今天仍生效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文化使命本身的仔细内容。
神呼召亚当夏娃去「治服」一些事。希伯来文「治服」须要有一个受词。治服这个字暗示有些东西需要被降服及放回适当的位置。问题就是在创1:28,有甚么事须要在堕落前被治服,因为那时罪还未败坏人类及物质世界。唯一可能就是指撒但及堕落的天使,牠们是与神为敌及明显地想控制世界。若这是正确的,那么人类一部分的使命就是要赢得这地并与魔鬼的势力争战。
但亚当失败了,因为他选择了犯罪,撒但暂时赢了这场争战,并且被升格为「世界的神」(林后4:4)—一个在人类未堕落之前牠未得的地位。人类在堕落之后,已经没有能力治服魔鬼势力及全地,唯有将要来的第二个亚当能征服它们。日子将到,基督会创造一个新天新地(彼后3:13),但在这日之前,万物都在罪的咒诅下叹息劳苦(罗8:22)。主最终一定会战胜及治服魔鬼及牠的跟从者(启20:10),但在这日之前,神未有呼召人去治服鬼魔(神只吩咐我们抵挡—雅4:7)或统治动物世界。我们乃是被召去作盐作光(太5:13),并完全那大使命(太28:19-20)
教会与社会行动
今天福音派一般的趋向,就是想把社会改革加进大使命中,作为教会的双重使命。赖特(N. T. Wright)确定地说:
「福音的呼召就是教会要把神的得胜,用受苦的爱,在这世界上实行出来。神最终的目的,就是完全除去世界的邪恶,并建立一个新造的公义、美丽及和平。这个目标从一开始就清楚显明,不是遥不可及的,也不是只有消极地期望及等待。神的未来已经在耶稣里引至现在,并且教会的任务就是实践那个成就,期望那个未来。」 (小草注: 这位赖特是保罗新观异端人士)
然而,一些优秀的保守福音派思想家并不同意。以下是一些例子:
卡森(D. A. Carson)说:「忽视圣经中众多关于行善、公义、公正、怜悯人、照护穷人等命令固然困难。但是,若这些责任都属教会的本份,那么教会领袖应该承担并引导它们。然而,我们在新约中却看见使徒及初期教会领袖小心地把自己分別出来,专注教导神的话及祷告(徒6:2)。」
Michael Horton(麦克.霍顿)很有见地的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群体,我们须要与非基督徒一同去面对恐佈主义、全球暖化、爱滋病等问题。然而,大使命不是大文化使命…若我们能解决今日全球前十名的危机,我们仍有魔鬼在我们背后,罪恶控制我们的心,以及永远的灭亡作为我们叛逆的刑罚。」
David Wells 同意地说:「教会若要真正地影响文化—弔诡之处就在此—信徒就要在内在的生活与世界保持距离。他们不是提供在属世文化里一早已有的方案。他们本身就是另类的方法。」Wells呼吁教会要唯独圣经,而不是唯独文化。
莱尔(Charles Ryrie)说:「基督徒首要的责任就是传福音及过敬虔生活。借着传福音他能改变人;借着敬虔生活他能改变社会;藉过私下及公开的顺服他能荣耀神。」
Kevin DeYoung(凯文.德扬)及Greg Gilbert (纪格睿)在他们刚出版的新书《教会的使命是甚么?》(What Is the Mission of the Church?)说:「当我们为城市更新及对付社会问题大发热心时,我们就进入一个危机,把基督徒使命的独特性边缘化了。这使命本是使万民作耶稣基督的门徒。」他们坚持教会的使命就是记载在大使命的经文里:「我们相信教会是奉差到普天下为耶稣作见证,借着传扬福音及使万民作主门徒。这是我们的任务。这也是我们独一及核心的呼召。」
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补充说:「当人寻求教会去终止贫穷,停止贩买人口,供应食水给非洲,医治爱滋病患,他们是找错了地方。教会没有奉差作任何这些工作。」
若以上的人对新约的认识是正确的,而我相信他们的确如此,那么神差遣教会去作甚么呢?
新约给个別基督徒的指引
耶稣一般性指示祂门徒在世的角色就是作盐与光(太5:13-16)。辩论的重点是围绕在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在我们作回应之前,耶稣的榜样是非常重要,但却常常被误解。耶稣向贫穷、患病及没有公民权的人显出怜悯。祂与他们同吃、医治他们的疾病及给他们福音(太9:36-38)。但有一个重点我们必须记着,就是耶稣医治那些人的主要目的是作一个记号来证明祂是谁(太9:6;约20:30)。当耶稣向那些人显出祂个人的怜悯,祂并没有设立或安排任何计划处理不平等、饥荒、孤儿、医疗,或反贫穷等问题。这不是因为祂不关心,而是这些事不是祂的使命(路19:10),且会令祂的门徒分心。不久之后,当主向门徒颁布使命时,祂没有差遣他们去治好世界的弊病,而是叫他们使人作门徒及教导他们遵守神的道。但有人可能会问,耶稣叫门徒遵守及教导的命令是甚么?寻找答案的最佳方法就是看看早期基督徒的榜样,特別是在使徒行传,以及在新约书信中直接的教导。
在使徒行传,我们看到信徒聚在一处领受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以及到处传福音(徒2:41-42)。早期基督徒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建立教会(13:1-3),但我们看不到他们有任何创造文化,或直接影响政治制度的榜样。我们也看不到他们组织行动去解决世界的饥荒及不义的问题。他们所有的集中力差不多都是在拯救失丧的灵魂,以及在信徒群体中关顾他们灵命及身体的需要。
新约书信的教导焦点是建立真理、抵挡错谬、改正不对的生活及教导信徒进入敬虔。社会的议题鲜有提及,就是在提及时,重点也在教导信徒如何向世人作基督美好的代表(盐与光)(罗13:1-7;彼前2:11-15;多3:1)。圣经特別地教导基督徒要照护信徒中的贫穷人(徒6:1-7;提前5:3-16;约一3:17;雅2:15-17),处理他们中间的诉讼(林前6:1-8),以及处分悖逆的信徒(林前5章)。但他们没有受命去照护社会上的穷人,处理社会的法律问题,或处分世人。他们要公平地对待他们的雇工(雅5:1-4)。约一3:17及雅2:15-17也许可以应用于不信的人,但因其他新约教导差不多全部都是关于信徒,那些经文最好都是主要应用在信徒身上。
新约给整体教会的教导
在新约里,我们看见教会作为一个身体(团体)聚集一起去敬拜神,领受神话语的教导(提后3:16-17)及主的晚餐(林前11:17-34),以及参与身体的生活(林前12章)。圣经非常清楚地指出神的子民须要行善,施怜悯、关顾穷人,并且关心社会上各方面不公义的事。但圣经从没有指示教会作为一个团体要担起这些任务。若是如此,那么教会的领袖(长老或执事)应当承担并领导它们。然而,如卡森所说:「我们在新约中却看见使徒及初期教会领袖小心地把自己分別出来,专注教导神的话及祷告(徒6:2)。就是处理会众中不公平的事,都是交讬其他圣灵充满的人去办(徒6:1-7)。当论及长老特別的职责时,话语的职事及祷告是最优先及至重要的」,不是组织社区服务及外展工作。
结论
这简短的新约概要显示出教会作为一个整体,从来没有奉差遣去改变及创造文化。它唯一向世界的神圣使命,以前及现在,都是使人作主的门徒。个別基督徒可以透过不同方式作世上的盐及光。个別基督徒也可在圣经的规范之下与不信的人在政治、社会行动及保护环境上同工。主容许基督徒对文化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我们不能漠视新约圣经的榜样及命令,乃是要基督的跟随者使人作主的门徒,这包括传福音及教训他们遵守主的道。
教会的使命是甚么?这个问题是现今福音派关于社会参与之辩论的根源。教会的使命是不是关注所有人的所有需要,还是它有局限的范围?现今很流行的观念就是把教会的使命理解为传福音、训练门徒、照顾信徒及非信徒的需要,以及改革社会。但若我们的行军指令是根据新约圣经,而不是根据文化,教会的任务清清楚楚就是把福音传遍天下,使万民归入基督及作祂门徒(太28:18-20),照护在基督身体里有需要的信徒(提前5:16;加2:10)。圣经没有明文禁止宽阔一点的社会行动,这些行动也肯定是所有神的儿女作为地球的一分子该关心的,但我们不可把它们等同教会那些必须的责任。
历史已经证明,当文化使命成为教会使命的一部分,教会一方面持守圣经中的大使命,一方面又进行文化使命以达至平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看见在十八世纪末新神学派的神学家教导教会必须站出来改善美国的社会及工业状况。Charlie Sheldon 的畅销书《跟随祂的脚踪行》(In His Steps, 1897),把基督教降低至一个问题:「耶稣会怎样做?」,此书成为社会福音年代中最受欢迎及最主要的书。Walter Rauschenbusch (1861-1918)成为「社会福音」运动之父。
十八后末期的社会福音吞噬吃了那代的教会,最后终摧毁了福音派教会的福音,将教会变成社会机构。那些跟随这哲学的人放弃了基督给予的使命,转向改良社会。那些看到社会福音错谬的教会及信徒却继续以大使命为生活及事奉的中心。现在到这些教会及信徒的后代受到影响,叫他们接受基督的呼召是包括改善社会。
除非福音派教会返回新约圣经所定规的使命,否则十九及二十世纪出现的错谬将会重复,而且后果也是可以预期的。
— 节录自基要书室的《文化使命符合聖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