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草
宗教改革之后,新教里有些宗派仍保留婴儿洗礼,比如,改革宗、路德宗,而有些则反对婴儿洗礼,比如,浸信会。不少人认为,主要的改教领袖都是持守婴儿洗礼的,比如,加尔文,马丁路德,慈运理。以致人们认为,正统的改革宗应当也要持守婴儿洗礼。有的人甚至认为,婴儿洗礼是绝对真理,反对婴儿洗礼是出自重洗派异端,是重洗派的遗毒,甚至认为现代的浸信会是源自重洗派。
虽然改教时期重洗派反对婴儿洗礼,但这并不能说明浸信会就是出自重洗派。在大英百科的Baptist (浸信会)词条里说,
Most scholars, however, agree that Baptists, as an English-speaking denomination, originated within 17th-century Puritanism as an offshoot of Congregationalism. (中文意思:大多数的学者赞同,浸信会作为一个英语的宗派,源自17世纪的清教徒主义,是公理会的一个分支)
钟马田在他的《清教徒的足迹》一书里说,“ 在司布真的身上,也带着基本的清教精神,他实在是清教徒思想的完美榜样。 今天,在浸信会联会、英国公理宗教会、循道会及其他根源于清教派的各支教会,都充满圣公会的思想。” 钟马田认为浸信会也是根源于清教徒,甚至他认为属于浸信会的司布真是清教徒思想的完美榜样。
事实上,重洗派是起源于慈运理这位瑞士的改教家身边的人。下面这段有关重洗派的起源引自《历史的轨迹——两千年教会史》(祁伯尔)一书 第25章:
格列伯(Conrad Grebel)
重洗派源自瑞士,瞬即蔓延到许多国家,而成为改教运动潮流中的一条支流。这些自称为「委身的一群」的基督徒,专心研读圣经,对于已写成的信经及教会组织并不关心。他们认为,改教运动者在洁净教会的工作上做得不够彻底,也没有把圣经的教训完全应用出来。
格列伯是苏黎世教会中一位杰出的会友,曾因慈运理的带领接受了福音派信仰,并全力支持慈运理的改革工作。但是,没有多久,他和一批人就开始对慈运理和路德深表不满。有数年时间,他们照慈运理的建议,在各人家中查经。公元1525年一月,在一次查经会中,有一位名叫布老若克(Blaurock)的弟兄请格列伯为他重新施洗(因他曾受过婴儿洗),格列伯应允了,并正式为他施洗。后来,布老若克也为其他人施行重洗。这件事发生在慈运理取消弥撒、改革瑞士教会的前几个月。
由于他们实行重洗礼,而被称为「重洗派」。虽然他们明显的特点是「重洗」,但他们最基本的特点却是对教会的看法,这一点牵涉到教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原文截图如下)

格列伯(Conrad Grebel)这位重洗派的鼻祖是慈运理内部圈子里的一员。由于格列伯认为婴儿洗礼没有圣经根据,就提出反对婴儿洗礼,当时慈运理并没觉得这样的看法有什么错。1523年,慈运理在他所写的文章里说到,洗礼应该是对那些能明白和认信救恩之道的人,也就是说,洗礼并不是给婴儿施行的礼仪。慈运理写的这段话在《Huldreich Zwingli, the Reformer of German Switzerland, 1484-1531》(慈运理,德国瑞士的改教家,1484 – 1531)这本书里的243页里有提到,见文后所附的截图。
慈运理这段话的意思是:
虽然我知道,就如教父们所表明的,从最早以来,偶尔的有婴儿受洗,那时不像现在这么的普遍,当时通常的作法是,一旦孩子到了能够理解教导的年龄时,让他们到课堂接受救恩之道的教导。等到坚实的信仰植入他们的心中,并且以他们的口认信这些真道,然后他们才被施洗。 我希望这种教导孩子的传统能在今天重现,也就是说,由于现在的孩子在这么小就受洗,他们的宗教教导应该在他们能有足够的理解力时就得开始。否则,如果他们在洗礼后没有像以前的孩子那样在洗礼前就接受宗教教导,他们将会遭受严重的损害。
从慈运理的话可见,他是倾向于明白和认信真道后才受洗的做法,而不是婴儿就受洗。至于后来为什么慈运理没有坚持他所说的,有的认为是因为在当时那种政教合一的情形之下,迫于各种压力,他就没有公开承认和坚持他的观点。当时市议会就婴儿洗礼问题裁定,不许不给婴儿施洗,否则将会遭受各种逼迫。
在《二千年教会历史巡礼》这本书的《重浸派历史》里说到慈运理在这件事上有出于对现实政治的考量,如下:
当慈运理在瑞士推行改革时,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婴儿洗礼的问题。当时慈运理的两位同工—格列伯与曼斯,十分反对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婴儿洗礼。他们认为,圣经中并没有婴儿洗礼的教训,一个人必须在心智成熟的情形下,自愿受浸,才能为他施行浸礼。他们向慈运理表达他们的意见,希望慈运理能够敦促议会,废除婴儿受洗的习惯。然而,议会中有许多议员,都是婴儿时期受洗的,一旦新令颁布,他们马上就会被逐出教会。在现实政治的考量之下,慈运理迟迟不敢行动,引起格列伯等人的不满。一五二五年,苏黎世议会举行关于婴儿洗礼的公开辩论。议会不仅决定保留婴儿洗礼,还通令所有的父母,都必须在婴儿出生八日内完成洗礼,否则就逐出教会。(原文截图如下)

那么,改教家们最终为何保留了婴儿洗礼?是因为真的坚信这是圣经的教导吗?还是因为改教时期迫于政府所施的压力?至少,慈运理在当时的言行和摇摆(或者说是一种妥协)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如果没有当时市议会参予教会的事情,或许慈运理带领的瑞士改教会把婴儿洗礼取消,那么格列伯等人或许就不会与慈运理分裂,重洗派可能不会出现,出现的可能是改革宗浸信会。当然,历史不能回头,但却可能留下一些遗憾,因为人都有软弱和不完全。
把反对婴儿洗礼的浸信会等同于是重洗派,或认为至少与重洗派有关联,以致觉得浸信会是出自异端,是异端的后裔,这样的逻辑是荒唐的。按这种逻辑,新教是出自天主教的,天主教是异端,那么,是不是新教也就成了异端的后裔?判断是不是异端,不是从历史的渊源来追溯,而是根据圣经。不是每个基督徒都是历史学家,更何况历史的复杂性不是后人能完全搞得清楚的,也是很难有共识的。所以,众说纷纭的历史是无法充当绝对的准则,也是不可以作为绝对的准则。
婴儿洗礼是否符合圣经,乃是要以圣经为准则来判断,而不是去寻看支持和反对婴儿洗礼的是谁?或去追溯各自源自何处何时?就算最初的浸信会有受到重洗派反对婴儿洗礼的影响,那也不能就此就认为反对婴儿洗礼就是错的,而是要本着圣经来分辩,真正的改革宗精神乃是唯独圣经,圣经才是基督教信仰的绝对准则。
下面这张是基督教各宗派的分裂和关系图(来自网络):1. 是英国教会 2. 是第一个浸信会 3. 是慈运理和加尔文的改革宗 4. 是重洗派 。从图里就可见,浸信会不是源自重洗派,而是源自英国教会。重洗派是源自慈运理和加尔文的改革宗。重洗派的后裔是门诺会(Mennonite)和弟兄会(Brethren),门诺会的后裔是阿米什(Amish)

附图:截自《Huldreich Zwingli, the Reformer of German Switzerland, 1484-1531》(慈运理,德国瑞士的改教家,1484 – 1531) pp 242 – 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