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草
有些人以为反对婴儿洗礼是起始于宗教改革时期的重洗派,但这不是历史事实。本文将简要地回顾有关婴儿洗礼的教会史。
根据德国神学家和教会历史学家倪安德 ( Augustus Neander,1789年 – 1850年 )所著的《GENERAL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AND CHURCH:FROM THE GERMAN OFDR. AUGUSTUS NEANDER , Vol. 1, p. 311》(基督教和教会历史,卷1,P311)所述,最早提到婴儿洗礼的是爱任纽(主后130年 – 200年)。倪安德在他的书里的 Infant Baptism (婴儿洗礼)部分,有下面这么一段话:

倪安德上面的这段话的意思是:
“起初洗礼只给成年人施行,因为人们习惯于将洗礼和信仰视为严格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不认为婴儿洗礼是来自使徒的教导,而后来对它的承认,作为使徒的传统,这也证实了这个假设。爱任纽(Irenaeus)是我们所找到的第一位暗示婴儿洗礼的教会教师。”
特土良 (Tertullian,主后155年 – 240年,神学家)在约主后200年 – 206年写下了《de baptismo (Concerning Baptism)》(有关洗礼)一书,在这本书里他就质疑婴儿洗礼的智慧。特土良在书里第18章写了下面这么一段话:

上面特土良的这段话的意思是:
“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和性情,甚至年龄,推迟受洗是可取的;然而,主要是对小孩子的情况。因为如果(洗礼本身)不是那么必要的话,为什么要把担保人置于危险之中呢?他们要么因死亡而无法兑现承诺,要么可能因他们所代表的孩子的邪恶倾向的发展而失望。主确实说过:”不要禁止他们到我这里来。” 那么,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 “来 “吧;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 “来 “吧,让他们在学习如何来时“来”吧;让他们在能够认识基督时成为基督徒。为什么在生命的幼稚期要赶紧“免除罪”呢 ?
特土良认为给婴儿施洗并不是必要的,反而会给担保施洗的人(可能是指婴儿或孩子的教父)带来危险。虽然在主后约200年时已有婴儿洗礼,但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被普遍接受,也不是没有反对的声音。在教会里最早为婴儿洗礼辩护的教父是奥古斯丁(St. Augustine,主后354年 – 430年)。
虽然奥古斯丁的母亲是位敬虔的信徒,但奥古斯丁并没有在婴儿时接受洗礼。奥古斯丁本人是在33岁,在主后387年的复活节前夕才受洗。这说明了,一直到主后约400年时,婴儿洗礼并不是普遍施行和接受的。然而奥古斯丁主张婴儿洗礼的原因乃是因为原罪,他认为婴儿也继承了原罪,只能借着洗礼而被接纳到基督的身体里以免灭亡。(参阅奥古斯丁的《On the Merits and Forgiveness of Sins, and on the Baptism of Infants》 论罪的业绩与赦免以及婴儿洗礼,卷三,第7章 Proof of Original Sin in Infants 婴儿有原罪的证明 )在教会的历史上,直到君士坦丁成立国家教会之后,婴儿洗礼才成为惯例。
天主教对婴儿洗礼的观点基本上就是从奥古斯丁来的,认为婴儿可以通过洗礼而获重生,抵消原罪。1546年,天主教的天特会议通过了下面这条有关原罪和婴儿洗的教令:
“若有人否認︰從母腹初生的嬰孩,即令是從受過洗的父母而生的,也要受洗;又或說︰固然嬰孩“受洗”是為“使罪得赦”(徒2︰38),但是他們並沒有從亞當 接受那為求得永生便必須由重生的洗予以補贖的原罪,所以“使罪得赦”的洗禮,對小孩不是實在的,而是虛假的;那麼那人便當受咒詛。”
在约翰派博(John Piper)牧师所写的《至高喜乐的传承:在恩典中得胜的人 奥古斯丁 马丁路德 加尔文》一书里,派博牧师说到了奥古斯丁在婴儿洗礼问题上的矛盾看法:
“奥古斯丁高举上帝的恩典是在他至高主权下白白赐给人的,但同时他又认为洗礼中人的作为对重生也至关重要,这种观点令人颇感困惑。奥古斯丁对洗礼的说法似乎与他对上帝恩典的经历自相矛盾。他懊悔自己年轻时没有受洗,他相信洗礼的仪式会使自己少受许多痛苦。“倘我灵魂早些治愈,则我自己和家人定必更努力使得救后的我在你的庇护中获得安全,这岂不是更好吗?彼得·布朗写道:“奥古斯丁有段时间很想知道为婴儿施洗是否合宜,不过他说:‘这样的事还是留至以后慢慢思考吧,有一天总会搞清楚的。’从此他不再从理性的角度理解这事,而是诉诸对天主教弥撒仪式的深刻感受。”
可见,奥古斯丁主张婴儿洗礼是因为他认为洗礼可以使人重生得救,但这却是不符合圣经的。所以婴儿洗礼的问题也曾让他困惑。
到了宗教改革时期,改教领袖慈运理内部圈子里的格列伯(Conrad Grebel)认为婴儿洗礼没有圣经根据,就提出反对婴儿洗礼。1523年,慈运理在他所写的文章里说到,洗礼应该是对那些能明白和认信救恩之道的人,并不是给婴儿施行的礼仪。慈运理写的这段话如下(在《Huldreich Zwingli, the Reformer of German Switzerland, 1484-1531》这本书里的243页里也有提到,截图附在文后):
“虽然我知道,就如教父们所表明的,从最早以来,偶尔的有婴儿受洗,那时不像现在这么的普遍,当时通常的作法是,一旦孩子到了能够理解教导的年龄时,让他们到课堂接受救恩之道的教导。等到坚实的信仰植入他们的心中,并且以他们的口认信这些真道,然后他们才被施洗。 我希望这种教导孩子的传统能在今天重现,也就是说,由于现在的孩子在这么小就受洗,他们的宗教教导应该在他们能有足够的理解力时就得开始。否则,如果他们在洗礼后没有像以前的孩子那样在洗礼前就接受宗教教导,他们将会遭受严重的损害。”
如今的改革宗把婴儿洗礼归于是对割礼的取代,是作为新约时代约民的记号。但是,奥古斯丁和天主教主张婴儿洗礼的理由却是因为婴儿的原罪问题,是认为洗礼能抵消原罪,获得重生,而不是因为约民的记号。虽然早期奥古斯丁和如今的改革宗都主张婴儿洗礼,但是理由和根据却不同。两者都是从神学观点上延伸和推导出来的,而不是直接来自圣经的启示和教导。
综上,教会在婴儿洗礼上的争议是从公元初就开始了,并不是在宗教改革时期才出现,更不是重洗派首先反对婴儿洗礼。宗教改革之后,虽然新教的一些教派还是保持婴儿洗礼,但支持的依据已有所改变和不同。所以,那些辩说婴儿洗礼是大公教会一直有的并不准确,只能说外在的礼仪从约第四世纪后一直有,但支持的神学根据已被改变了。
既使现在改革宗和路德宗保持了婴儿洗礼,但他们的神学依据也不一样。天主教,路德宗,改革宗,他们各自不同的婴儿洗的依据也说明,本质上他们各自的婴儿洗礼是不一样的。具体的可参阅《罗马天主教和路德宗的洗礼之错谬(钟马田,小草译) 》
附图:截自《Huldreich Zwingli, the Reformer of German Switzerland, 1484-1531》(慈运理,德国瑞士的改教家,1484 – 1531) pp 242 – 243
